首页 > 茶文化 > 茶与文学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admin 茶与文学 2021-04-21 00:01:29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

  写在前面:虽然翻了好几遍《茶经》,但其实每次都囫囵吞枣,没有细细去看。刚好看到刘艳春编撰版本的《茶经》,解释得颇为详细,因此总算很细致地看了一遍。笔记中大多内容来自此书,外加一些些自己的理解,以及插图。周知~

  籝,一曰篮,一曰笼,一曰筥。以竹织之,受五升,或一斗、二斗、三斗者,茶人负以采茶也。【籝,音盈。《汉书》所谓:“黄金满籝,不如一经。”颜师古云:“籝,竹器也,容四升耳。”】

  籝,也叫篮,又称为笼或筥,是一种主编容器,容积大小分为五升(唐时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0.6升)、一斗(十升为一斗,唐时的一斗相当于现在的六升左右)、两斗、三斗。它是采茶人背着采茶叶用的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大概长这样,现在也有沿用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【清】竹编茶籝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【明】存星嵌螺钿龙纹茶

  【籝,读“盈yíng”音,在《汉书》中有“黄金满籝,不如一经”(出自《汉书.韦闲传》,意思是留给子孙满筐黄金,不如教其熟读一种经书)之说。颜师古(唐代训诂学家,曾为《汉书》等古典文集作注)曾说:“籝,是一种竹器,容量四升。”】

  tips:为了保证茶叶的鲜嫩,采茶时用来盛装茶叶的器具,第一要能通风透气,其次要能抗重压。所以在古时候,人们多用竹子或藤条来编制带有网孔的茶筐、茶篓,茶籝就是其中一种。

  采茶诗摘选:

  醉后楚山梦,觉来春鸟声。采茶溪树绿,煮药石泉清。——《赠隐者》温庭钧

  采茶歌里春光老,煮茧香中夏景长。——《初夏喜事》陆游

  雷过溪山碧云暖,幽丛半吐枪旗短。银钗女儿相应歌,筐中采得谁最多?——高启

  灶,无用突者。釜,用唇口者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虽然糙,大抵是这个意思

  制茶之灶,不要带有烟囱,这样能使火力集中于锅底。

  tips:原文的“突”就是烟囱的意思。陆羽主张茶灶不要带烟囱,这样可以使火力在锅底更为集中,以便充分利用锅灶的热能。一般这种情况是在不封闭,或没有围墙的环境之内,否则烟气灰影响茶的质量。

  釜,要用锅口外翻且有唇边的。

  tips:釜是古时的炊具,口径小,圆底,或者两侧有耳。

  甑,或木或瓦,匪腰而泥,篮以箪之,篾以系之。始其蒸也,入乎箪;既其熟也,出乎箪。釜涸,注于甑中。【甑,不带而泥之。】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,散所蒸芽笋并叶,畏流其膏。

  甑(zèng),用木头或陶土制成。用作蒸茶叶的甑,腰部不能突出,并用泥巴封固好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铜甑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木甑

  甑内放置竹置隔水箪(dān)子,用竹篾系在箪子上,以便取放竹箪。(跟隔水蒸米饭or其他美食差不多意思)

  蒸的时候,把茶叶放在竹箪上面,蒸好后就丛竹箪上倒出来。

  锅中的水将耗尽时,可以向甑中加水。

  【甑,腰部不需用捆绑,而是用泥巴封起来。】

  还需用三杈的榖(gǔ)木做成木杈,用以挑散蒸好的嫩茶叶,以免茶中精华膏汁流失。

  唐宋制茶演变:

  唐人制茶有七道工序,采之、蒸之、捣之、拍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,蒸而不捣者为散茶,捣而不拍者为末茶。

  唐人最重视的是炒茶和焙茶。

  到了宋代,人们制茶时更加重视蒸茶。

  在蒸茶的时候,宋人把清洗过的茶叶嫩芽放入甑中,用大火煮沸水,芽叶蒸制既不能太熟,也不能太生,“蒸太生则芽滑,故色清而味烈;过熟则芽烂,故色赤而不胶”。

  宋代民间普遍喝蒸而不捣的散茶。

  南宋时期,除了蒸制的散茶,还出现了炒制的散茶。

  杵臼,一曰碓,惟恒用者佳。

  杵臼,又叫碓(duì),用于捣茶的杵臼是最好的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杵臼

  tips:杵臼的使用历史非常久远,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这种器具。它最初用于捣杵粮食,后来用途越来越广泛,种类名称也越来越多,有研钵、乳钵、擂钵。在民间,它的类型有舂米桶、捣药罐、蒜臼子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茶匙、茶研

  规,一曰模,一曰棬。以铁制之,或圆,或方,或花。承,一曰台,一曰砧。以石为之,不然以槐、桑木半埋地中,谴无所摇动。檐,一曰衣。以油绢或雨衫、单服败者为之,以檐置承上,又以规置檐上,以造茶也。茶成,举而易之。

  规,又称模,或称棬(quān)。用铁制成,有圆形、方形,还有花一样的形状。

  承,又称台,或称砧。用石头制成,假如用槐树、桑树来做,就要把树木半埋于土中,使其不能摇动。

  檐,又称衣,用油绢、坏了的雨衣或单衣做成。

  tips:“规”、“承”、“檐”是唐代制茶第四道工序“拍茶”中所用到的几种物品。蒸熟的茶青在没有冷却之前,要赶紧放到杵臼中捣烂。把茶青捣成茶泥状后,就要倒入“规”中,然后加以重力拍击,使之成一定形状,此道程序为之“拍茶”。

  大概是这个意思

  将“檐”放在“承”上,“模”放在“檐”上,就可用来制造饼茶。茶饼压成后,拿起来,再换一个继续做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【辽】壁画《备茶图》

  芘莉,一曰嬴子,一曰蒡筤。以二小竹,长三尺,躯二尺五寸,柄五寸;以篾织方眼,如圃人土罗,阔二尺,以列茶也。

  芘莉(芘和莉本是两种草名,这里指用草编织而成的一种列茶器具),又称籝或篣筤(páng láng,是两种竹名,这里指竹编的一种列茶器具)。

  用三尺长的两根小竹竿,制成全长两尺五寸,手柄长五寸,宽两尺的工具;用竹篾织成,方眼,类似于茶农常用的土筛,宽二尺,用来放置茶饼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就是很常见的竹筛,今有各种样式各种尺寸

  棨,一曰锥刀,柄以坚木为之,用穿茶也。

  棨(qǐ,指再茶饼上钻洞用的锥刀),又称锥刀,柄是由坚实的木料做成,给饼茶穿洞用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茶刀

  tips:棨在古代有两种含义,一是用木头做的通行证,形状和戟相似;二是指旧时官员出行的仗仪,用木头做成。陆羽所说的棨是一种顶端锐利的钻孔锥刀,它除了穿茶饼,还可以用来修鞋子或者钻一些不太深的孔洞。

  扑,一曰鞭。以竹为之,穿茶以解茶也。焙,凿地深二尺,阔二尺五寸,长一丈,上作短墙,高二尺,泥之。贯,削竹为之,长二尺五寸,以贯茶焙之。 棚,一曰栈,以木构于焙上,编木两层,高一尺,以焙茶也。茶之半干,升下棚;全干,升上棚。

  扑,又称鞭,竹子编成,用来穿茶饼,成串的茶饼方便输送。

  焙,地上挖深两尺,宽两尺五寸,长一丈的坑。上砌一堵两尺高的矮墙,用泥抹平整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贯,竹子削制而成,长二尺五寸,烘焙时用来贯穿茶饼。

  棚,又称栈,木制而成的架子,放在焙上,分上下两层,相距一尺高,烘焙茶饼用。茶半干时,升到棚的下层;全干后,升到棚的上层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大概是这个意思

  tips:这里所说的工具,皆为唐代制茶的第五道工序“焙茶”中所用的器物。经过蒸、捣并放入模具中成型的团茶,虽经晾晒,但其水分并未全干,易霉变,因此需要焙干后存藏。在烘焙之前,需要将晾干的团茶用锥刀钻出孔眼,再用竹制的扑把它们穿起来,以便放入烘干设备上烘干。

  穿,江东、淮南剖竹为之。巴山峡川,纫榖皮为之。江东以一斤为上穿,半斤为中穿,四两、五两为小穿。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,八十斤为中穿,五十斤为小穿。穿字旧作钗钏之“钏”字,或作贯串,今则不然。如磨、扇、弹、钻、缝五字,文以平声书之,义以去声呼之,其字以穿名之。

  穿,江东、淮南用竹篾做成。

  巴山峡川用韧性好的榖树皮做。

  江东把贯穿好、一斤重的茶饼叫做“上穿”,半斤叫“中穿”,四两、五两(十六两制)叫“小穿”。

  峡中将一百二十斤贯穿好的茶饼称为“上穿”,八十斤的为“中穿”,五十斤的为“小穿”。

  “穿”古代作钗钏的“钏(chuàn)”,或作贯串。而现在“穿”和磨、扇、弹、钻、缝五字一样,文章中写的是平声,作动词,表示名词时,则要读去声,意思按去声来讲,但字形要写成“穿”。

  tips:为了便于称量和运输售卖,在焙茶至干燥之后,要用工具把茶饼按照一定的重量串起来。穿茶的工具各地不一样,每个茶饼的重要也不一样。茶饼以斤两贯串起来,就像是中国古时候串铜钱一样,通过茶中间的小孔,用竹制工具或者特制树皮细条来穿。

  育,以木制之,以竹编之,以纸糊之,中有隔,上有覆,下有床,旁有门,掩一扇,中置一器,贮煻煨火,令煴煴然,江南梅雨时节,焚之以火。【育者,以其藏养为名。】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【明】丁云鹏——玉川煮茶图(局部)

  育,用木制框架,用竹篾编外围,再糊一层纸,中有间隔,上有盖,下有托盘,旁开一扇门,中间放一器皿,盛有火灰(煻煨tángwēi,火未熄灭的热灰,可烧熟东西),使有火无焰。江南梅雨时节,加火除湿。

  【育,对茶有很好的保藏养益功能,故此得名。】

  tips:焙茶一定要使用文火来煨,而不用火焰烤,如此可以保证水分蒸发后茶叶色、香、味俱在。“育”既可以烘焙茶叶又可以贮藏茶叶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【明】文征明——林榭煎茶图(局部)

  茶具十二先生:

  十二先生出自南宋审安老人的《茶具图赞》,是我国第一部以图谱形式写茶事的专著。审安老人真名董真卿,他于宋咸淳五年(公元1269年)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,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,称之为“十二先生”。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,赐以名、字、号,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。 “图” 中的“十二先生”,作者还批注“赞”誉。

  明野航道人长洲朱存理题的数语,并表示:“愿与十二先生周旋,尝山泉极品,以终身此闲富贵也。”

  韦鸿胪——炙茶用的烘茶炉,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木待制——捣茶用的茶臼,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金法曹——碾茶用的茶碾,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石转运——磨茶用的茶磨,

  胡员外——量水用的水杓,

  罗枢密——筛茶用的茶罗,

  宗从事——清茶用的茶帚,

  漆雕密阁——盛茶末用的盏托,(漆雕是复姓)

  陶宝文——茶盏,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汤提点——注汤用的汤瓶,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竺副师——调沸茶汤用的茶筅,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  司职方——清洁茶具用的茶巾。

【茶经笔记】——茶之具
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tealog.cn/post/68.html

[!--temp.pl--]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评论底部广告位

茶络网 - 茶文化知识分享

https://www.tealog.cn/

网站地图 | 滇ICP备20001418号-2

Powered By 茶络网 茶络网

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

关注我获取更多热点资讯

感谢茶络网技术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