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膏的制作方法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1、将茶及茶末放置于大锅中,进行煎煮(反复熬煎七次)。2、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,滤掉茶渣。3、将滤出的茶汤,再次置于大锅中煎熬。4、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,转盛于中锅中煎熬,至液体呈膏状,再易小锅收膏,搅拌须快,即茶膏制成。5、用容器装好并保存。
茶膏的制作步骤
1、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,充分煎熬,使汁全出为止。投一次茶料,反复熬煎七次。
2、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.使茶汤滤出.反复多次,避免有茶渣。
3、将滤出的茶汤,再置于大锅中煎熬,茶汤上面浮土浅黄色之物,以小锅铲剔去,膏汁始清。
4、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,转盛于中锅中煎熬,至液体呈膏状,再易小锅收膏,搅拌须快,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,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,取起一团,拉长不沾手,色起淡褐色,恰到好处。
5、用具:第一套用大铁锅、二套大铁锅、三套铜锅,四套钢锅,滤汁细布,定型模子,存膏器暂用铁盒,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。
茶膏制作的三种方式
1、传统熬制法
通过直接熬制的方式浓缩获得。茶汁会在熬制过程中大量氧化,刺激性减弱,变得醇和。
但是茶的本味保留程度较低,会形成传统茶膏的特有风味。
2、控温熬制法(水浴锅熬制法)
通过水浴锅,把茶汁置于在50-70℃的水浴中浓缩得到茶膏。
这个方法的速度比大锅熬制慢,但是操作稳妥,不易烧坏,而且风味保留度较高,除了香气有所减弱外,基本能够还原茶汤。
3、冷冻干燥法
用冷冻干燥技术浓缩茶汁,可以得到还原度极高的茶汤,但是缺点是耗电费钱、技术门槛高、设备较为昂贵。
茶膏的历史文化
茶膏历史始于唐、兴于宋、成于清
茶膏最早出现在唐代,以民贡的方式出现,指茶叶膏化。《茶经》一书中对这种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,即“采之、蒸之、捣之、拍之、焙之、穿之、封之”。
这些工序可以简单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,并在空气氧化作用下,出现膏化现象。但是,这种“膏化”现象并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,只是仅仅让“膏”保持在茶饼的表面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茶膏”。
到了宋代,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更为重视,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“膏”,是茶中珍品。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,先将茶蒸熟,再“须淋洗数过。
方入小榨,以去其水,又入大榨出其膏”,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,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。
清朝雍正时期,普洱茶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受,人们开始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方法,采用“大锅熬膏”工艺土制普洱茶膏。
到了清朝乾隆时期,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宋代“小榨去水,大榨出膏”的工艺上改进出了“压榨制膏法”,使其生产出的“普洱茶膏”跃上了新的台阶。
同时,著名的药物学家赵学敏(公元1719~1805年)在乾隆三十三年(公元1765年)所著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,将“普洱茶膏”纳入其中。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:普洱茶膏。
“普洱茶膏”也由此正式定名。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tealog.cn/post/641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