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砂答疑 | 什么是“一手壶”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紫砂造型分光货素器、花货塑器、筋瓤货纹器三大体系,形制分为紫砂方器、紫砂圆器、紫砂筋纹器三大类别;容量分大、中、小三种形态。其中较为适中容量形态的紫砂茗壶,人们习惯称为紫砂“一手壶”。
由于它大小适宜、灵便实用、细腻无比、造型多样并适宜于掌中把玩,故能意趣无穷,为茗壶界讲究品位的茶艺爱好者所钟爱。
一手壶
顾名思义,紫砂“一手壶”是一种一手能抓起、一手能把玩,即玩壶于股掌之中的茗壶。这种“一手壶”,主要是在容量上区别于大壶(包括特大壶),也区别于小壶(包括微型壶),处于大壶与小壶之间。
依照人们在品茗中的习惯,一般将300毫升容量以上的称为“大壶”,200毫升容量以下的称之为“小壶”,200~300毫升容量的称之为“一手壶”。
“一手壶” 是经过几代品茗人士以及玩壶人的品味玩赏,相承民间口传,凭嗜好一代代传下来,至今就形成人们的口语俗话,用“一手壶”替代了中壶的称谓。
清嘉庆 邵二泉 莲子壶
紫砂“一手壶”所使用的材质因人而异,因作者而异,因赏玩者嗜好而异,并通常用容量来区别大、中、小,有十分明确的界限规定,亦有十分明确的概念。
从紫砂“一手壶”的传世作品来看,几乎涉及紫砂材质的所有成分、泥色、泥料。最常见的有紫泥、团泥、绿泥、天青泥、梨皮泥、粗砂朱泥等,不一而足。
乳鼎壶 芝麻段 230毫升
紫砂“一手壶”的造型涉及紫砂光货素器、花货塑器、筋瓤货纹器的所有体系,涉及紫砂方器、紫砂圆器、紫砂筋纹器的所有类别。
各个时期都有各式形制的“一手壶”面世,造型千变万化,形制丰富多姿。
可以说,有多少紫砂造型形制,都可以看到紫砂“一手壶”的身影,这丝毫也不夸张。
虽然形制万千,但成型工艺如出一辙,均采用紫砂“镶接法”工艺和“打身筒”工艺,也都分为纯手工操作和模具操作成型。
子冶石瓢壶 降坡泥 200毫升
从已出土的紫砂文物及紫砂古窑址遗址、遗物来看,目前还不能确定紫砂“一手壶”起源于何年何月,资料中也没有有关紫砂“一手壶”的概念何时形成的记载。
但从世人所推崇的“供春小壶”“李茂林小圆壶” “大彬改作小壶”“孟臣小壶” “逸公小壶”等文字反复出现在紫砂研究资料中,可以初步确定紫砂“一手壶”的出现应不晚于明末清初。
根据周高起《阳羡茗壶系》上的记载,时大彬“初自仿供春得手,喜作大壶。后游娄东,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论,乃作小壶”,这小壶是不是容量200~300毫升的紫砂“一手壶”,目前谁也不敢妄论。
但历史上有这一段记载,以及明末清初出土的容量在200~300毫升的茗壶,当推断紫砂“一手壶”应该晚于紫砂大壶的面世,而早于紫砂小壶的面世。明末清初材质为粗砂朱泥的紫砂“一手壶”的面世作品,年代往往早于容量在200毫升以内的紫砂小壶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莲子壶 黄金段 220毫升
秦权壶 黄金段 220毫升
明末清初出土面世的紫砂茗壶“一手壶”中,最常见的形制为“文旦”“龙蛋”“柿圆”“圆珠”“橄榄”“执壶”等款式,容量大多在200~300亳升,既不同于紫砂早期的大壶器皿(容量在300毫升以上),也不同于后来出现的小壶器皿(容量在200毫升之内)。
茗壶所采用的材质,一般只有两种,一种是紫泥,一种是红泥。
泥质粗雅,紫泥或红泥中配置浅黄色的颗粒,颗粒显现、自然匀称、精光内蕴、粗而不糙。这种选料制器,反映出紫砂特有的肌理效果。
茗壶造型简练圆浑,较大壶精致,端庄古朴,粗犷凝重。
这种质朴、风雅的紫砂“一手壶”,正是当年士大夫阶层自酌自饮和清赏的珍玩,被品茗人士称之为“神品”。
清代以后,出现了专门制作紫砂“一手壶”的名工巧匠,也出现了因专门嗜好“一手壶”前来宜兴定制“一手壶”而成名的玩壶家,如清嘉庆、道光年间的邵二泉和潘仕成。
邵二泉,字友兰,清嘉庆、道光年间人,制壶名手,善制“一手壶”,所制“一手壶”均工镌壶名,擅正草隶。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底部 |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tealog.cn/post/6980.html